[37] 参见(宋)胡宏:《周子通书序》,《胡宏集》,吴仁华点校,中华书局,1987,第160页。
二者何?两端也,如悬衡焉。金、木、水、火、土,心、肝、脾、肺、肾,相生相克,则阴阳和谐,气血两旺。
17刘咸炘:《医喻》,见《推十书》(增补全本甲辑),第51页。可是,汉代就不一样了。儒行凡十三条,孔子无所成名,不似他家之义小而显,故常有模糊之状。此之谓三,是对更高级的一的回归,是真正的大中至正。荀卿已有贱儒、俗儒、小儒之目,不待他家之排诋也。
刘咸炘在这里特别谈到了科举制,应该值得我们注意,因为他阐述的角度很特殊。……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孔子的举动体现了他的仁爱万物之心,由是可将儒式温情扩展到极致,直至与万物为一体。
朋友如兄弟,对于朋友的亲人自然应如同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上文所谈及的儒家所倡导的祭祀之礼,亦可谓内心之仁的推扩与外显,是人与天地先祖相沟通,进而达至天人合一的生动实践。其中有一次对樊迟问仁的回答非常具有代表性,在此处师徒的问对中,孔子提出了爱人两字,体现出对仁者的最基本的要求。我们这里所探讨的孔子儒学的温情世界,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被视为是对孔子儒学重情传统的接续,而其具体建构也是围绕着仁展开的。
孔子曾特别指出仁之容易求得: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指出,能够自我约束,使自己的言行皆合于礼就是仁。
(《论语·子罕》)从众与违众之间体现出孔子对礼之真精神的坚守。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我们知道,孔子与父母亲相处的时间并不长,尚未弱冠,已无双亲。(《论语·雍也》)原宪担任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很高的俸禄,原宪觉得太多,不肯接受。
若将人心之仁进一步推扩,便会扩展至动物、植物,乃至万事万物上。大概只有我们中国人才懂得那份子女对父母的情感。此外,在一定意义上,这也是对儒学何以温暖世界的追问,尝试引导读者观察孔子儒学的不同面向,体悟儒学的真精神。孔子曾言: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他对于那些高高在上但不能宽以待人,行礼时不严肃庄敬,参加丧礼时没有哀戚之情的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孔子不饱食的做法,正是他仁爱之心的体现。他对于礼的形式主张与时偕行,而对于礼的实质则坚持到底
此处着重探讨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论语·子罕》)从众与违众之间体现出孔子对礼之真精神的坚守。由此我们还可以将为仁由己理解成一种自觉,不仅自觉到内心之仁,并且自觉行仁,这样就为温情世界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由此,可以看到孔子儒学所建构的温情世界的完满性,不仅涉及人们同在世间的相处之道,亦对于如何对待逝者做了合宜的安排。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正如杨朝明先生所言:让孔子照亮人心,用儒学温暖世界。能够做到以正直对待怨恨,以仁德回报仁德,此为孔子儒学温情世界建构的另一向度。
本节所说的三个层面侧重于从熟人的角度来讨论。从家庭进入社会层面,则涉及与朋友、弟子等其他人之间的交往。
一、人心之仁:温情世界的哲学基础仁是孔子儒学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可称之为《论语》建构的温情世界的哲学基础。孔子的这句话特别能够触及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其实,这正体现出孔子是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颜渊。本文以《论语》为依托,由一己之仁开始,层层推进,达至万事万物。
反而求之,则即此而在矣,夫岂远哉?在朱熹看来,孔子所讲的仁在心中,不需外求,而应反躬自省。只是在多重因素的冲击下,中国人的家已与往昔大不相同。最高与最基本的德性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为仁由己,从修养自身开始,每个人都具有从最基本的行仁的实践向最高的仁者境界进阶的可能性。(《论语·里仁》)父母的年龄是做子女的不可不知道的,如果真正关心父母的话,也可以说是不可能不知道的。
其中有一次对樊迟问仁的回答非常具有代表性,在此处师徒的问对中,孔子提出了爱人两字,体现出对仁者的最基本的要求。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仁民爱物不是管理者的特权,它是向每个人敞开的,尤其是每个致力于成为君子,并且努力向圣贤进阶的人。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中国独有的家哲学的一部分。
(《论语·先进》)颜渊去世之后,他的父亲颜路请求用孔子的车做颜渊的殡棺之椁。孔子心中装着贫苦之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总是能恰当合宜地照顾到他们: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论语·宪问》)孔子鲜明地提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主张。按照丧礼的规定,颜渊的身份为士,不当用殡椁,因此,孔子拒绝了颜路的请求。
孔子的举动体现了他的仁爱万物之心,由是可将儒式温情扩展到极致,直至与万物为一体。黄玉顺先生则接着蒙先生的情感儒学,建构了生活儒学体系,认为仁爱才是一切形而下者、形而上者的大本大源、源头活水。
社会层面主要论及与朋友、弟子、乡党等人的交往之道。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即便自己的意见没被听从,也要对父母恭敬,不应忤逆,找合适的时机再劝说。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徒具形式的礼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和价值的。
评论留言